content



페이지 위치

介绍

> 观光指南 > 水原华城 > 介绍


韩国朝鲜王朝第22代君主——正祖大王将父亲思悼世子(虽被册封为世子,却因卷入党派之争而未能登上王位,最终躲在粮柜中致死)的陵墓从杨州市拜峰山迁奉至当时朝鲜最大的风水宝地——水原华山,并且将华山附近的邑地迁至如今的水原八达山下,由此而建成的便是水原华城。水原华城不仅是正祖一表孝心的见证,更是在党派之争混乱的形势下,为了根除党派政治,也为了实现强力的君王之治而在其政治构想的中心所建立的城池,可以说水原华城代表了正祖的政治抱负;同时,水原华城的建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位于首都南方的边防要塞。水原华城以奎章阁的文官丁若镛结合东西方的技术所创的《城华筹略》为指导,在曾任宰相之职的领中枢府事蔡济恭的总管以及赵心泰的指挥下于1794年1月动土,1796年9月完工。建城时特别研制、使用了举重机、辘轳等新机械来对巨大的石材进行搬运和垒砌。在建造水原华城的同时,华城行宫、中铺舍、内铺舍、社稷坛等多个附属设施也得以修建,后因战乱而被焚毁,目前只有华城行宫的一部分——落南轩被保存下来。水原华城建成后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韩国的时期和韩国解放战争,因此一部分城廓被毁损。战后根据1975~1979年建城之后所发行的《华城城域仪轨》,按照当时的模样对华城进行了修补和复原并维持至今。

华城城廓全长5,744米,占地130公顷,东面地形为平地,西面则经过八达山,形成一座‘平山城’。城中由4座门楼,2座水门,3个空心墩,2个将台,2个露台,5座铺楼,5座炮楼,4座角楼,5个暗门,1座烽墩,4座敌台,10个雉城以及2条隐沟等总49个建筑一贯构成,然而其中由于水灾及战乱而失毁的有7个(一个空心墩、一个暗门、一座敌台及一条隐沟),45个建筑现存。至今虽已过去220多年,但水原华城的城廓和城几乎保存着当初建城时的原貌。流经北水门(华虹门)的水原川如今依旧长流,贯穿八达门和长安门;华城行宫和苍龙门的街道行成网络,直到现在依然是城市的道路主干。

比起军事方面的目的,华城建城的目的更侧重于政治、经济的侧面和对父母的孝心,城廓自身就包含着‘孝’这一东方的哲学思想。作为一座拥有文化、哲学以及精神价值的城,我们将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水原华城拥有在中国和日本等国所没有的平山城形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和商业功能,各建筑的功能也十分具有科学和合理性,由极富实用性的构造所打造的东方城廓更可以称得上是建筑史上的奇葩。城墙从外部垒砌,内部则依照自然地势进行培、填土,使用这种‘外筑内托’的建筑技术所垒砌的城廓就与自然相融合。另外,水原华城的筑造者们受到实学思想的影响,摈弃了对哲学的论争,努力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寻找在学问中需要实践的课题。他们利用砖和石材混用的建筑方法,研制悬眼、漏槽,发明举重机,开发木材与砖相结合的建筑方法等,可以说水原华城是东方城廓建筑技术的结晶,建筑手法也是世间稀有。特别是当时的学者们经过充分的研究和紧密的策划,汇集东西方建筑技术而建成的水原华城在建筑史上也拥有着非凡的意义。除此之外,华城在建成后于1801年发行的《华城城域仪轨》对筑城规划、制度、方式和动员的人力事项、材料的出处及用途、预算和计酬、施工机械、材料加工法以及施工日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建造城廓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记录也被评价为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水原华城被韩国特别管理并指定为第三号遗址,其所包含的文化遗产有八达门(宝物第402号),华西门(宝物第403号),长安门以及空心墩等。水原华城也于1997年12月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Quick Menu

  • GUIDE TOUR

TOP



GO TOP